“友好密云”暖“新”行动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暖心港湾

Connor okex交易所 2025-10-13 1 0

近年来,随着数字经济发展,快递员、外卖配送员、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,成为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力量。北京市密云区立足区域特点,以“友好密云”建设为抓手,通过党建引领、服务升级与治理融合,探索出一条新就业群体思想引领与凝聚服务的新路径,让新兴劳动者感受到“家”的温暖。

党建引领:从“流动”到“扎根”

密云区新就业群体规模达1295人,但党员人数不多且均为流动党员,组织覆盖难、活动开展难。为此,密云区委“两新”工委创新组织设置,构建“行业主管部门+流动支部+党员驿站”模式,组建5个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党支部,将党员纳入工作地党组织管理。同时,联合邮政管理局、交通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摸排,建立企业、党员、从业人员三本台账,破解“口袋党员”难题。

针对平台企业分支机构少、管理弱的特点,密云区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。例如,指导天葡庄园党支部打造“田间直播间”,通过党员带头直播助农,销售额占比从不足10%提升至38%,带动百余户农民增收。区委社会工作部还牵头制定网络直播行业党建措施,将党组织覆盖到电商基地,让新就业群体在政治上有“依靠”。

服务升级:从“痛点”到“通点”

“友好密云”暖“新”行动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暖心港湾

密云区果园街道暖心驿站。

新就业群体工作强度大、权益保障不足,密云区从需求出发,构建“1+4+N”服务阵地体系:以万象汇“友好商圈”为核心,设置专用停车位、休息区;在富民街等区域打造4个友好场景;辅以102个“密小哥加油站”,提供饮水、充电、医疗等暖心服务。商圈内15家“友好商户”还推出8.8折暖心套餐,让小哥们“吃饭有优惠、休息有去处”。

权益保障方面,密云区建立“1+6”联席机制,联合法院、人社等部门发布劳动争议典型案例,推动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保,已为90余名快递员办理工伤保险。区总工会连续多年组织免费体检,累计服务万余人次,并开设心理辅导专区,缓解从业者压力。

技能提升上,密云区与高校合作成立“新就业群体职业学院”,开设无人机操作、新能源车维修等培训,优秀学员可获落户积分。通过“夜间技能学院”拓宽就业渠道,帮助从业者实现职业转型。

展开全文

治理融合:从“旁观”到“参与”

为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,密云区推出“小巷管家・新伙伴计划”,吸纳快递员担任民情观察员,参与安全隐患排查、独居老人关爱等工作。推广“流动网格员”“密小哥任楼门党小组副组长”等模式,将职业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。顺丰快递员袁国超等优秀代表因贡献突出获评“社区荣誉居民”。

此外,密云区建立“小哥恳谈会”制度,定期收集诉求,推动解决充电难、进门难等问题。在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中,评选“密云先锋”“最美两新人”,通过公众号宣传事迹,激发群体参与热情。

创新引领:从“管理”到“凝聚”

面对年轻化、思想多元的新就业群体,密云区摒弃单向灌输,推出“红色骑线”主题路线,将红色教育资源与配送路线结合,骑手打卡学习可获积分。开发专属文化惠民卡,组织参观博物馆、生态公园,增强归属感。

品牌建设上,密云区发布《新就业群体友好建设导则》,通过六项“友好行动”传递“小哥优先”理念。首创“友好指数”评估体系,涵盖党组织覆盖率、服务满意度等指标,每半年向社会公布,倒逼服务优化。

尽管成效显著,密云区新就业群体工作仍面临覆盖质量不高、服务精准性不足等挑战。下一步,密云区将强化数字赋能,运用大数据优化党组织设置;完善“诉求识别—服务凝聚—效果反馈”动态模型,推出“社保代办+法律援助”服务包;试点AI路径优化系统,降低工作强度。

“我们的目标是让新就业群体真正融入城市,成为密云发展的‘合伙人’。”密云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,力争到2026年底,群体满意度提升至60%以上,让“友好密云”成为首都新就业群体服务的示范品牌。

评论